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和解决各种机械在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修理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它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的重要工程领域。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工程、车辆工程和地面武器机动工程六个二级学科,是重庆市汽车和装备制造支柱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学科。本学科于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群为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该学科设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巴渝学者”、“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享受重庆市人才特区相关人才支持政策;拥有“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械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重庆市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重庆市“车辆模拟与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等学校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重庆市首批高校市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高性能齿轮先进制造技术及传动系统重庆市创新团队”,“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制造与检测技术”重庆市首批创新团队、“汽车性能CAE开发”市级创新团队、以及“智能山地农业机械协同创新中心”、环保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精益制造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本学科现有教授45人,副教授58人,硕士生导师6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1名,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重庆市教学名师1名,重庆市首批首席专家工作者领衔专家1名,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计划2人,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特聘专家”1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名。
本学科近四年共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重点自然基金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科技部攻关计划、国防军工等各类国家级项目共计418项,科研总经费约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被SCI、EI收录11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5项。本学科前期还获得过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专著及教材90余部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及教学成果。
一、培养目标
面向重庆市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和新兴产业,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人文素养,具备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试验和工程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培养方向
1、传动零件及其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齿轮啮合原理、计算机辅助几何学以及数字化设计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机械传动尤其是齿轮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传动性能的测试分析,新型传动装置开发、齿轮类零件的数字化高效精密加工及其装备开发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2、智能农业机械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智能化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农业机械中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7S体系化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3、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CAD系统开发、网络化协同设计、优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数字化仿真、CAE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4、逆向工程与3D打印技术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逆向工程、3D打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产品逆向反求、快速成型、3D打印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5、锻压工艺、模具及装备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塑性成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金属零件冷挤压成形和板料冲压成形过程中的工艺方案设计、计算机仿真分析(CAE);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具的计算机辅助制造(CAM)、锻压装备设计制造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6、能源装备开发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和控制工程等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新能源及传统能源等专用装备的设计及优化、智能化控制、新工艺与方法、数字化制造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7、机械检测与控制技术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传感器理论、工程信号处理、自动化检测与控制等系统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机械装备制造行业过程中的机械装备智能化检测、机械装备故障分析与诊断、机械装备自动控制与智能维护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8、数控及高速精密加工装备开发与应用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数控及高速加工技术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数控及高速精密加工装备的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驱动技术、数控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技术;解决新材料、新工艺及新的制造技术在数控及高速精密加工装备中的应用等工程实际问题。
9、机器人技术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机器人机构设计、机器人动力学、机器人伺服系统、机器人智能控制、机器人集成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行业的工业机器人设计、农业机器人设计、特种机器人设计、自动化智能装备、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集成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10、精益制造与管理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精益生产、制造工程、运筹优化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装备制造行业广义制造过程中的新产品开发项目评估、流程优化与风险分析,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管理、两化融合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11、物流与供应链
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物流与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物流系统选址与规划、供应链网络优化与绿色化、供应链效率提升、供应商管理等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
12、机械量检测新技术
主要培养学生在机械工程制造过程涉及机械量状况,采用物理学、微电子学、光学等理论,研究精密仪器及机械领域各状态参数的检测,解决信息传感部件微型化、集成化等问题,实现微纳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过程中动态检测。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5年(含休学时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四、培养方式
实行全日制培养方式。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合作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1.本领域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完成总学分33学分。课程学习27学分,其中学位课程 18学分、非学位课程9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2.课程设置详见附表《全日制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3.课程设置可根据领域发展和社会需求作适当调整。
六、专业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践记6学分,研究生要提交专业实践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由各单位负责审核。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三部分,具体要求按《bet36投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执行。中期考核成绩为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工作。
(二)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至少用1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
2.研究生应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半年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具体要求按《bet36投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实施办法》执行。
3.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鼓励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或取得工程应用成果。
4.本领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论文答辩专家须有一位企业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参与。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内容,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具体要求按《bet36投注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bet36投注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九、就业去向
培养方案以重庆市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整合德国先进的机械工程专业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面向装备制造产业链多专业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已连续多年与长安集团、重庆机电集团、力帆集团、东风小康工业集团、等高端装备企业、研究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具备扎实机械领域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主要从事装备及其零部件等研发、制造、试验、营销、工程管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为重庆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